两排梧桐树掩映下的林荫道,微风拂过,绿叶沙沙摆动。《匆匆那年》的歌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,这里就是北京农学院。“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,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。”建校60多年来,北京农学院践行着这一价值追求,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了5万余名优秀人才。
走进北京农学院的校园,就像走进了一座天然植物园,梧桐路、银杏路、国槐路……以树种命名的道路名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,200余种植物、40多种鸟类,学校就是学生植物学课程的实践园。
构建以学生收获为目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,是这几年北京农学院一直追求的教学创新目标。北京农学院教务处处长李奕松介绍,近年来,针对首都区域发展需求,根据都市型现代农林业一二三产融合的特点,学校创建实施了三年理论学习和一年实践学习的“3+1”人才培养模式。
学校系统研究了北京近20年农业转型中,种植业、养殖业等的变化规律,通过专业改造、新增和重组,建成了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融合的植物类、动物类、园林生态类、食品加工类、生物与信息技术类和经管文法类等六大专业集群。课程的设置上,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,硬件的投入和科研项目的设置都以学生收获为目的。学生4年的学习生活中,实践(实验+实习)类课程占了很大比重。
澳门太阳集团城9728大二学生高晓琳学习的是食品工程与工程专业,这个学期她正在跟着老师进行一项本科生科研项目,研究市场上非常流行的一种谷物——藜麦。“和同学们一起窝在实验室里,研究它的营养成分,琢磨着怎么用藜麦做出营养健康的食品,更好地推向市场,我觉得我们的研究是有用的。”高晓琳提起自己的科研项目眼睛里闪着光。
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,北京农学院在师风师德的建设上也有特色。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、人事处处长佟占军说,学校2016年成立了师德建设委员会,出台了《关于建立健全北京农学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》,将师德作为教师年度及聘期考核、职务评聘晋升、晋级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,严格执行“一票否决制”。2017年学校还成立了教师工作部,在教代会上通过了《北京农学院师德公约》。文/本报记者 王薇